• 中考招生信息网ZKZS.NET

中考网

全国
学习方法 课堂45分钟

中考网 > 中考备考复习 > 中学语文复习 >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阅读答案

关键字:[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中考招生信息网小编整理分享《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阅读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复习备考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要捍卫他们经历过的美好的东西。而中国人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看起来并不美,一片怪石、一湾瘦水、几株枯木,以及凋零的秋意、残败的落花、秋末的风苇等等,都成为创造境界的重要“原料”,都成了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放眼葱翠不去描写,而注意落花流水,对眼前袅娜的风物不闻不问,却有兴趣嗟叹枯木寒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其实这都缘于中国艺术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艺术这“余事”,来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或者说是追逐那个意义世界。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是因为他们有对世界的感觉需要传达。别看这些小诗或小景画,中国艺术家在其中寄寓的却是对历史、宇宙和人生的看法。
 
    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如古代诗画中屡屡出现“微云淡河汉”的境界描写,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在意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一个秋林亭子,就是发现生命意义的空间。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倪云林最善画亭,他的枯山瘦水中,每每有小亭兀立其中。云林在这亭子中,抖落外在的粘附,恢复了“自由身”,他要利用这亭子,体会生命深层的妙处。秋日的萧疏小亭前,流水带着飘飘而下的落叶,深潭边布满了苔痕,落日穿过密密的树林,将碎影散在这片天国。这是静止的天地,就在寂静的世界中,但见得日光下彻,细影晃动,衬托出世界的幽深。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都充满诗画中。
 
    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频繁出现的亭子,原是一个观照生命的窗口。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哪里是在画月,画的是一种永恒感,那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不了解中国文化哲学的背景,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如果将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等于抛弃这样的艺术。
 
    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清山水画家黎简说:“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剡溪归棹,余情邈然矣。”这是一种率意的生命之舞。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
 
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
 
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
 
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
 
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
 
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
 
所追求的生命价 值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
 
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
 
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
 
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
 
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
 
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
 
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
 
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历过的美好,而中国
 
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
 
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
 
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
 
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
 
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1A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