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招生信息网ZKZS.NET

中考网

全国
学习方法 课堂45分钟

中考网 > 中考备考复习 > 中学语文复习 >

《陈寅恪:守正为心》阅读答案

关键字:[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中考招生信息网小编整理分享《陈寅恪:守正为心》阅读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复习备考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
 
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
 
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
 
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
 
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
 
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
 
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A、D不给分。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给0分。
 
(2)①身体上的病痛,双目相继失明,给自己的事业和精神带来沉重打击;②家庭生活的变故,父亲在北平沦陷后忧愤离世;③国家破亡的痛苦,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要面对国家飘摇,辗转流离;④学术研究上的艰难,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3)①家庭环境的熏染和刻苦的求学精神,让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②追求教学细节的完美,上不同课带上不同颜色的书包;③教学中推陈出新,讲授内容都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④讲课精彩吸引了很多学生与知名教授。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思想纯正:留学国外,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②坚守正义: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放弃治疗眼疾,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书籍材料被毁被盗,他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③刚正不屈:双目失明,经受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心里的亮光没有灭,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④坚守原则: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