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招生信息网zhongkao.yggk.net

中考网

全国
学习方法 课堂45分钟

中考网 > 中考报名系统 > 中学语文复习 >

扬州市江都区2014-2015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2)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②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②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③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每饮必醉,当地习氏有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9.(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景色,并概括景物的特征。(4分)

                                        ▲                                          

                                       ▲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钱大昕默坐观弈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①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②之。甫③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④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⑤观弈者之不若已⑥。

【注释】①逮:及,赶上。②易:轻视。③甫:刚刚。④竟:完。⑤曾:竟,简直。⑥已:通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予观弈于友人所:       ▲            (2)辄欲易置之:        ▲       

(3)予赧甚:        ▲                   (4)平心而度之: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予思益苦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吾求吾失且不暇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虽欲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各是其所是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译:                                  ▲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译:                                  ▲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译:                                  ▲                                               

13.阅读全文,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道理(至少两点)。(3分)

                                      ▲                                              

                                      ▲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掀起“埃博拉”的神秘面纱

①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并在全球拉响警报。这个在医学显微镜下才“现身”的恶魔,传染性超强,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致死率高达50%至90%),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同时,这种病毒也被视为最高等级的生物恐怖袭击武器。感染该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红疹、胸痛、呼吸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死亡前会七窍流血,甚至可能吐出体内组织。如此凶险的病毒,若没能得到良好控制,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但专家指出,迄今为止,中国从未出现过这种病毒。只要我们了解它,防控它,“埃博拉”也没那么可怕。

②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首次被发现,由此而得名。科学家将这一病毒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科特迪瓦埃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三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③当前,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会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这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天~21天,一般为5天~12天。在潜伏期内,病毒传染风险较小,一旦发病,则发展十分迅速。患者会出现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等症状,随后又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zhān)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皮肤出血或咯血、尿血等,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同时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发病两三天后,患者就可能死亡。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④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发病则主要集中在成年人。研究表明,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

⑤不仅如此,该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不仅能感染人类,也能引起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感染。“接触”是这种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与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会造成病毒感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院内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患者,以及处理病人遗体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极易受到感染。

⑥此外,虽尚未证实该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但并不完全排除这一可能性,也应予以警惕。

⑦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

⑧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8月10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说说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特征。(3分)

                                  ▲                                     

                                       ▲                                          

15. 细读下面这个句子,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别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这个在医学显微镜下才“现身”的恶魔,传染性超强,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致死率高达50%至90%),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

                                  ▲                                      

                                       ▲                                           

16.以下这则材料是本文发表之后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加在文中,你觉得放在哪一小节后面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

美国得州卫生当局10月12日发布的声明称,一名曾经照顾过已死亡的美国本土首例埃博拉病患邓肯的女性医护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这是美国本土传染导致的第一个埃博拉感染病例。这名患者是在邓肯入院治疗后,与其在“多个场合”有过“广泛接触”。

                                  ▲                                        

                                       ▲                         

中考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