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什么理由,人总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之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就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多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两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日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里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里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儿呢? 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①。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的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就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到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 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的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 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注]:①“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懂,只是顺应上天的法则。
7.第⑶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 ”一句的意思相照应。(2分)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8.第③段“羲皇上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 。(2分)
人燕和平相处(1分),人与鸟兽(自然)和谐共群的境界(1分)
9.试分析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在构思意图上的作用。(4分)
⑴交代上文“余韵”的意思,为能再与燕子为邻而感到高兴 (1分);⑵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照并感意外(1分) ,借以说明燕巢现在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鸟之间已有了隔阂 (1分);⑶表现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怀念,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 (1分)
10.作者在第②段详细介绍家乡旧居的构造,从全文看,其目的在于: (3分)
⑴怀念故乡旧居及往日的生活,透露人世沧桑之感(1分)⑵将家乡的旧居与后来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作比较(1分),以表明越是现代化的房子,越无法让燕安居,人与燕(与自然)的距离也越远。(1分)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6分)A C
A.第③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
B.第④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
C.作者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关注。
D.作者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
E.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风格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
12.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请结合内容,就本文的这个艺术特点进行评价。(4分)
从文章以普通之事、平常之物,传达出人生哲理和文化韵味的角度评价:通过对燕子的细致观察描写,引申到人燕能和平共处,是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系的更深入的思考。
从文章的结尾作评价:以自己的旧诗收尾,表达内心的情怀,尤其是“旧燕归时人未归”一句,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多舛的伤感,使文章读来颇有余味。(指出评价点:“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之处得2分,评价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