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招生信息网zhongkao.yggk.net

中考网

全国
学习方法 学习专题

中考网 > 中考频道 > 福建中考网 > 福建中考志愿填报 >

2015年福州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数学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1.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2.2015年福建省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大纲.
3.福州市教育局颁布的考试要求及相关规定.
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九年级初中数学).
三、命题原则
1.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命题导向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后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四基”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及数学素养的评价.
3.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命题面向全体学生,在素材选取、考查内容、试卷形式等方面体现公平性、合理性.
4.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取材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5.试卷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体现有效性.
四、考试目标
(一)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数学思想方法;
(三)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1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相关知识.
1.2直接使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相关知识,有程序、有步骤地完成判定、识别、计算、简单证明等任务.
1.3能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转译.
1.4能正确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尺规作图或画图(不要求写出作法或画法).
2.数学思想方法
2.1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或然与必然等数学思想方法.
2.2掌握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整体代换等基本数学方法.
3.运算能力
3.1理解有关算理.
3.2能根据试题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3.3能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究.
4.抽象概括能力
4.1能发现一般性现象中存在的差异,能建立各类现象之间的数学联系. 
4.2能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5.逻辑推理能力
5.1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和方法,能有条理地表述演绎推理过程.
5.2能用举反例的方式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6.空间观念
6.1能根据条件画简单平面图形. 
6.2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6.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6.4运用简单图形的性质揭示复杂图形的性质.
7.统计观念
7.1会收集、描述数据.
7.2会依据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判断.
8.应用意识
8.1知道一些基本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2能依据基本数学模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9.创新意识
9.1能使用观察、尝试、实验、归纳、概括、验证等方式得到猜想和规律.
9.2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五、考试内容
1.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考试内容及各层次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中相应内容的教学目标相同(建议各校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复习教学尺度). 其中《课程标准》中标有“*”的内容为选学内容,不做考试要求.这些内容的教学,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2.综合与实践的考试内容: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为载体考查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下各单元要求和建议,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各级各类高中学习的必须要求.供各校复习教学时参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能够正确、迅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并能用规范格式书写.
2. 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运算律,并能合理运用,简化运算.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1. 能够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整式的加减及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2. 初步感受合情推理的思维方式.
3. 能够用整式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认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建议】
1.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求熟练、准确地应用添括号、去括号法则解决整式计算、化简的问题. 
2.从去括号与添括号的过程中体会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能够灵活运用等式性质进行方程的简单变形,简捷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在解方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 能够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中读懂信息,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
4. 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5. 能够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建议】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结构,灵活运用方程的简单变形,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2.在解决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背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抽象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理解等式性质2中“不为零”的严谨性和必要性.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1. 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 能初步使用几何语言有条理地表述简单推断、计算的过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能够根据文字语言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2. 能从已学的定理、性质中找出条件和结论,理解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3. 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1—2个基本事实、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并能规范地表达.
第六章  实数
1.能够正确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理解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    的适用性.
【建议】
1.实数可分为正数、零和负数;也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分类与整合思想是初中数学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原则是不重不漏,并逐步掌握分类的标准. 
2.《课程标准》对求实数绝对值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高,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落实新的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具有对绝对值内的字母进行分类讨论的能力(绝对值内最多只含有一个(一种)字母).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能正确、熟练地画出直角坐标系;
2.体会并简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建议】
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两种基本方法:
(1)由这个点到横轴、纵轴距离确定;
(2)由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及一个特定的角度(如:方位角等)确定;
其它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由这两种基本方法来解决.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能够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在解方程组中体会“消元”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3.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够解简单的含有字母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够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方程组的解;
【建议】
了解“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作用,并能初步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
第九章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1.能用口算的方法求形如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0)的解;
2.能够在以不等式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中读取信息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其数量关系;
3.用不等式的知识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4.能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5.能用“作差”法比较两个数(式)的大小.
6.能根据a的性质符号解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7.关注不等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8.关注其求解过程、解的准确性及解释解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方程(组)的解的异同. 
9.联系比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类比思想的应用.
10.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鼓励学生寻求解法多样化,建立不等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策略,促进学生一般数学观的建立.(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不要求)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掌握数学事实:若a>b>0,则a2>b2.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知道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观念.
2.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对估计精度的影响.
3.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够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
4.会利用数据说理,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建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各校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处理.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能够根据解题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添加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特殊线段;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初步活动经验;
3.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2—3个基本事实、定理、性质进行推理论证,并能规范地表
达.
【建议】
1.在推导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过程中,应渗透“分割”与“组合”的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2.三角形重心的概念只要求了解,不要加深、加难.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应用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掌握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基本步骤;
3.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2—5个基本事实、定理、性质进行计算、推理论证,并能规
范地表达推理过程.
4.在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最多只出现“两次全等”的问题.
【建议】
1.用探索的方法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得到定理可以用合情推理的方式,但是应用定理必须使用演绎推理.
2.三角形全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应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步骤是本章的重要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相应的技能.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 应用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 从对称的角度,理解、掌握以“角”、“边”为类别,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3. 能够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计算、推理论证,并能规范表达;
5. 结合坐标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建议】
1.在观察具体实例中,发现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概括轴对称及相关概念的意义.
2. 能根据轴对称求“最短路径问题”,通过几何直观,寻找解题思路时,不仅要知道操作的方法,还要知道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从实例中归纳出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
4.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证明,学会添加三角形“特定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等)为辅助线的方法.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
2.能够顺用、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运算、幂的乘方运算、积的乘方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对代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及代数式求值;
4.能用整体代换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建议】
1.在乘法公式的产生过程中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2.在解决整式乘法及因式分解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分析已知式的结构特征,而后再灵活选用公式的解题习惯.
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至少能掌握二次项系数为1的三项式的十字相乘法. 掌握形如x2+(p+q)x+pq的因式分解.
4.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分组分解法对四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5.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数学事实:若a>0,b>0,且a2>b2,则a>b.
第十五章 分式  
1.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的分式运算;
2.能在实际的背景中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3.能对整式、分式(不超过2个)进行恒等变换,用整体代换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4.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能运用多项式相乘(乘法公式)的法则计算有关二次根式的问题;
3.能对多项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建议】
1. 最简二次根式是运算的基础,应掌握好概念. 可通过探究和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二次根式计算或化简的简便方法. 
2. 形如2表示2与的积,这种写法与单项式意义一致,应避免与带分数的意义混淆. 
3. 采用类比教学法使学生自然接受二次根式运算顺序与实数和有理式的运算一致.
4.分母是一有理数与一无理数的和的有理化问题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会.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掌握形如2(1)+1(1)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 能够运用观察、猜想、验证、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进一步理解用“数”的形式表示、解决“形”的问题;
3.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和位置(垂直)问题.
【建议】
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表达了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一种特定的数量关系,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却是从几何现象开始,其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重要机会.通过探索,激发学生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深刻的道理的兴趣,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解决“形”的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的工具.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
(1)熟练使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遇到几何计算时要想到可能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 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适当提供有关“判别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的习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 能在四边形或特殊四边形中找出或画出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高等线段;
2. 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能够由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
4. 通过对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观察、猜想、操作验证、逻辑推理,学会数学思考的方式;        
5. 形成演绎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地用书面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6. 根据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相应的分类标准;
7. 会用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表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8. 能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综合问题的能力.
【建议】
1.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学会“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的方法,体会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 通过判定定理的学习,要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
3.分清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结构上的不同.性质定理:有多个结论,可以只用其中几个.判定定理:若需多个条件则缺一不可.
4.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适当提供有关“判别四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在本单元新课结束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已基本到位,可以对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较全面的复习、归纳形成相应的体系,并能综合运用.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能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3.结合对一次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4.能够综合运用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建议】
1.要重视函数图象的直观作用,注重数形结合在探索函数性质等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可适当设置一些由函数图象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练习.
2.函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复习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函数的观点出发理解一次函数与整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整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等“工具”解决函数的问题.
3.  一次函数图象的获得应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对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和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经历列表、描点、连线,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再得到作一次函数图象简单方法—只要确定两个点就可以.能根据k、b的范围画出直线的草图,并能根据直线位置确定k、b的取值范围(数形结合的意义).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认识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所成锐角的大小与k的关系.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1.结合实际情境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地选择统计量,学会“用数据说话”;
2.理解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合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
(1)理解表示集中趋势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统计结果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建议】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了解样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特点,知道它们较易受何种(数据)因素干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1.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
2.理解常见的术语—增长率、打折等;
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综合运用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
【建议】
1.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以题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程序和面对系数特点采用不同方法的最优化解题策略,养成先观察后动笔的解题习惯. 
2. 根的判别式在配方法和公式法的学习过程中就应介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严谨意识.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 一元二次方程的正确求解是初高中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适当提高难度要求和解题速度. 如:能用适当的方法解数字系数及含一个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5.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过程,了解根的判别式的由来,发现根与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6.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7.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特殊的、简单的高次方程.
8.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每一步的算理及对所含字母系数限制条件的必要性.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1.能够通过方程组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2.能用配方法、公式法求含有一个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3.能够综合运用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不等式解决数字系数的函数问题;能解决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
4.能用二次函数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建立二次函数模型的能力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
【建议】
1. 二次函数图象的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画图(或示意图),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培养数学能力.
2. 以形助数是学习函数的有效方法:从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其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最值及其图象的平移变化,到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方程与方程组,再到
利用图象求解析式和解决实际问题,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所以要学好二次函数,
就必须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图象、文字和符号三种语言方式表示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能实现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4.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值取值范围”的问题.
5.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直角坐标系中有关多边形”与抛物线结合的问题.
6.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含有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综合题.
第二十三章  旋转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2.对于直角坐标系里的任一个点的坐标(常数、字母形式)能够写出其关于原点对称的
点的坐标;
3.能够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4.能够用刻度尺及量角器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建议】
1. 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的意义时可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进行对比学习.
2. 在运用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时,基本图形是简单的平面图形,所选的习题标准可参照教材例、习题的难度要求制定.
3.本单元的学习目的,不仅会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图
形变换的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第二十四章  圆
1.能够应用化归思想,化“曲”为“直”、化“位置”为“数量”解决圆中有关问题;
2.掌握用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的标准、方法;
3.具备解决圆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建议】
1.通过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的比较,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2.通过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弧”是连接“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桥梁.
3.不要求用反证法去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1.能画“两级”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2.能从“分析”或“实验”的角度说明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能用概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等;
4.通过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5.通过学习,了解“或然与必然”的数学思想.
【建议】
1.使学生经历试验,深刻感受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进而探究出概率的意义的过程.
2.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
3.通过观察列举法的结果是否重复和遗漏,总结列举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4.画树状图时,不要要求太高,只要求到能画出“两级”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即可.
5.频数分布表、扇形图、条形图、直方图都能较好地反映频数、频率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估计概率.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1.能够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方程(组)、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建议】
1.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几何的知识,解决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关双曲线与多边形的简单问题.
2.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值取值范围”的问题.
3.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含有字母系数的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第二十七章  相似
1.具备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 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如果需要“边”的比,“边”或“边的比”一定
有具体的数值;
(2) 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主要解决计算问题,如果是纯字母的证明,最多就证明到等积式.
【建议】
1.相似图形的概念是用描述性的方式说明;教学中可以从“角”、“边”了解多边形“形状相同”的意义.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1.具有在非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割”或“补”的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2.在已知两条边或一条边和一个锐角的条件下熟练解直角三角形;   
3.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能在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背景中熟练使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5.能综合运用图形变换、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图形与坐标的有关问题.
【建议】
1.可以适当增加已知函数值求对应锐角的内容,可以为后继学习提供有效的衔接.
2.对使用计算器教学“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这部分内容时,各校可酌情处理.
3.本单元的内容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衔接的需要,同时也不能超越课标、教材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1.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说出相应名称;
2.能画直棱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注: 组合体中不同类型的几何体不超过两种,同类型的不超过三个.)
【建议】
1.在§29.1《投影》的教学中,只要求知道有关投影的基本知识即可,不要挖掘.
六、试卷结构
1. 总题量26题,其中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填空题6题,每题4分;解答题10题,共96分.
2.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知识内容的分值比例约为48%,41%,11%
七、考试细则
1.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和难题.难度值P≥0.70的为容易题;难度值0.3≤P<0.7的为中等题(稍难题);难度值P<0.3的为难题. 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难题的分值比预估为7.5∶1.5∶1.
2. 全卷预估难度值控制在0.65 —0.70之间.
3. 试卷总分:150分.
4. 考试时间:120分钟.
5. 考试形式:闭卷书面考试,分为试卷与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涂改液,答题超出规定区域不能得分.
6.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6.1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 
6.2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
6.3解答题包括计算题、画图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除非特别的约定通常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
 
附:2015年中考对数学有关图形性质结论的使用处理意见
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结论 处理意见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需说明“根据圆的对称性可得” .
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不可直接引用!(需证明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不能直接引用!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这两条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教材没有“弦心距”的概念,不能直接引用!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不可直接引用!
一组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 不可直接引用!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不可直接引用!
教材没有用文字定义两圆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用具体的图形说明了这几个概念. 可以直接引用.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不可直接用!
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k的值相等;
若k的值相等,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
可直接用,
不可直接引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论 不可直接用!
梯形中位线概念、性质. 不可直接用!
新教材补充的定理 可直接用
根与系数的关系 不可直接用!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福州教育研究院数学科.